每晚6时许,暮色漫过楼宇,白天形色匆匆的人流尚未散尽,哈西万达广场的空地上已响起一阵急促的鼓点。街灯亮起,电子音乐前奏一响,夜生活“大幕”拉开——数百名舞者的身影,在暖黄的灯光与商场射灯交织的光晕间跃动,路过的人们举着手机,从四面八方围过来直播……
广场舞,一度是一座城市的“银发专属”。现在,在哈尔滨这片露天舞台的C位,年轻人占据主场。人群中,有刚下班的程序员、跑完最后一单的货车司机、忙碌了一天的医生……渐渐地,“天然大舞池”融入了越来越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,卸掉白天的紧绷与疲惫,卸下身份标签,共赴一场心跳共振。
在持续火爆的文旅热潮中,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哈尔滨地标。踏着本地人的生活节奏,沉浸在“无压力共舞”的天地,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透过真实的生活切片,领略“尔滨”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。
夜幕初垂,哈西万达广场已化身一片律动的海洋。霓虹灯牌与巨型电子屏交织倾泻下迷离的光瀑,将开阔的天然舞池浸染成一片蓝紫。光影流转间,数百人正随着强劲节拍整齐舞动。每一次甩臂、每一次踏步都干脆利落,精准地咬合音乐的脉搏。当音乐到达沸点,大家一起喊出“嘿!嘿!”,声浪击穿渐深的夜空。
放眼望去,整片天然大舞池中,绝大多数是年轻面孔。大家陶醉闭眼、摆动双手,嘴角扬起弧度——仿佛每个人都是C位,身心全然交付于旋律,只纯粹、自由奔放地舞动。
舞池边,观众如织。所有目光无不被这充满张力的律动牢牢牵引。很快,他们开始跟着节奏轻晃,脚尖轻点;更多人举着手机,直播镜头追随着沸腾的舞群流转。“你看他们跳,看着就特解压。”“75后”市民赵志伟连续两年,每天下班都跑来这里,专门看“老弟老妹儿”们跳舞。虽然至今羞涩、没能正式加入舞团,但“看他们这股子冲劲儿,血管儿都跟着热乎”。
赵志伟告诉记者,“没人能在这里一直‘杵’到散场”。果然一转身功夫,他和几个朋友闪到舞团后方一角,尽管“卡不上拍儿”,还是悄悄地、认真地跟着舞动……
只要置身这片舞池,瞬间就仿佛被一种“魔力”紧紧包裹。观众群里,操着天南海北各种口音的游客看起来异常兴奋。他们卡着节拍,跟着舞团一起喊“嘿!嘿!”。两名来自云南的年轻女孩眼里闪着光:“这真是一股神秘的‘尔滨力量’!”她们向记者感慨,在她们家乡,当地人也会在庆祝活动上集体跳舞。但,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,“大家那种生活的仪式感,还有发自内心的骄傲,看得人心潮澎湃,就莫名让人感动,特别能鼓舞到我……”
哈西万达广场的主打舞种,叫“社会摇”,是15年前一种起源于迪吧的舞种,以年轻群体即兴跳舞为主。随着歌曲《科目三》火爆出圈,“社会摇”开始通过社交平台向国际舞台迅速传播。这种舞最大的魅力,在于融合了点头、晃肩、甩手等自由组合动作,没有固定动作,更没有技术“门槛”。全国分很多“流派”,“东北流派”侧重上肢律动,解压,看起来十分洒脱,有健身效果。
成百上千人在露天广场“社会摇”,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。在“舞浪”中心,记者见到了当初把“社会摇”引入广场的“掌门人”红姐——今年63岁的王晓红,负责全广场最大的“舞林天团”,拥有四五百名“野生队员”。谈起舞林往事,她记忆犹新:“我年轻时,就爱唱歌、爱跳舞。那时候最大的心愿,就是能拥有一支自己的舞团。”2018年前后,哈西万达广场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舞蹈队,多以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广场舞为主,王晓红家住附近,也参与其中。
“这附近住的、逛街的,年轻人总是特别多。一到晚上,我们上岁数的搁这儿一跳,人家年轻人儿,打老远儿就给你闪条道儿……”王晓红不甘心,她认为广场舞不该有“壁”,也不该分派系,不该只是“老年人的天下”。凭着一股子不服,她带着几个老姐妹儿,结合当时最火的“社会摇”视频,自编自创了几套舞步,想给年轻人“打个样儿”——没想到,一下子“炸了街”。
得天独厚的位置,加上核心商圈的巨大人流,让“老年人跳社会摇”的“反差萌”迅速“破圈”。王晓红的舞团,迅速发展到五六十人。彼时,国内短视频平台“井喷”。人们自发拍摄的小视频,在抖音、快手迅速发酵,现场酷飒舞团的壮观场面、围观路人的热情反应,不断在短视频平台刷屏……关于“初代万达舞团”的“野生直播”,动辄吸引数万乃至十万计的在线网友狂刷:“想去现场!”“太燃了!”“这才是生活!”……
关注、点赞、评论,潮水般涌来,迅速将舞团推向全国视野。好信儿的年轻舞友慕名而来,五六十人的小圈子极速扩张至二三百人。更为夸张的是,同在广场的其他老年舞团,甚至也干脆换成了“社会摇”舞种……王晓红清晰记得,2023年末,“尔滨”爆火,她的舞团人数出现明显增长——好多外地游客,看了直播和短视频,来哈尔滨旅游的过程中,甚至专门多待上好几天,就为晚上卡着点儿,跑来这里跟着跳舞。
寒来暑往,万达广场一直是夜晚“尔滨”最耀眼的群文舞台之一。王晓红告诉记者,每天看孩子们尽兴,是她最快乐的时刻。相比整齐划一的传统广场舞,她的舞团“就图个乐呵”,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,“老的少的都有”。大家无惧别人的目光,享受着一天中最酣畅淋漓,也是内心最平静的时刻——自由,是最重要的。王晓红拒绝采用广场舞团管理模式:不用报名、不用缴费,不设任何门槛,随时来,随时跳。“我就强调一点,我说别老当观众。既然来了,你就进来跳,就跳到底,一定得把自己哄高兴了!”
高兴,也是最重要的。王晓红觉得,毕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,“高兴,也挺难得的。”
做传媒策划工作的21岁王岩彬,每天都提前半小时来到广场。他熟练地搓搓手,蓄势待发。“在这儿跳两个月了,一开始就是路过,被这群人一下子给‘拿捏’了。”他告诉记者,他每天唯一能接触到的“光”,就是电脑屏幕的光。一天下来,“胸口像塞了团棉花”。终于到了晚上,跟着节奏,身体摇起来的瞬间,“那股子憋闷”顺着汗,一下子“淌”没了。
杨鑫雨跟记者讲起一个幼师的工作日常:每天围着几十个孩子,应对家长们各种要求,有时难免力不从心,棘手状况一茬儿接一茬儿。下班回到家,累得“连手机都举不起来了”。以前,应对压力的方式,只能是“瘫在沙发上刷视频”,越刷手机脑子越空,越躺身体越累……现在,不一样了。头半场下来,杨鑫雨扇乎着被汗水浸透的T恤跟记者说:“跳到衣服湿透了,人一下子就好了……”
李殷莉始终不好意思跟队员们透露自己的医生身份。“年纪上来了,焦虑和失眠都找上来了,大夫也不例外啊……”她觉得,47岁是个“不尴不尬”的年纪,之前也去过不少老年广场舞团,总觉得有点儿不甘心,“直到来了这儿,不想走了”。年轻人扑面而来的活力与热情,足以支撑这名白天奋战一天的医生,每天下班坐着公交车跑来跳舞,风雨无阻,一跳就是两年半。“这帮小孩儿嘴甜,见我就喊‘李姐’,教我抠动作,耐心得很。”她向记者坦言,如果没有舞团,自己不会有今天。“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,但又彻底变了”。
在大家强烈邀请下,记者也被拉入舞团。起初有些局促拘谨,随着音乐节奏渐快,在周围所有队员鼓励的眼神和带动的手势中,身体逐渐放松,像是被一股庞大的力量稳稳“托”住,开始自由摆动……
舞群中,80后网红“尔滨亮哥”像个“显眼包”,舞步一股子生猛。他白天是货车司机,晚上固定时段专门直播跳舞,三个月以来,粉丝猛涨。“这不算啥!”他摇动着身体,大嗓门里透着骄傲,“我最大的进步,就是3个月实打实跳掉了30多斤!”这个从胖司机变身的帅小伙,把“战绩”写在抖音账号介绍,以此激励粉丝。“以前下了车就不爱动弹,除了喝酒,感觉‘生活没啥劲儿’。”他说,“你看现在,咱这伙儿人,谁还喝酒打麻将?”他拍了拍自己的肚子,对记者说:“你就搁这儿跳,大方儿地!人生呐,就俩字——享受!没有啥烦恼是一顿舞解决不了的。”
杨鑫雨向记者坦言,自从来到这里,她意识到自己“不再孤独一人”:多数人过着平凡的生活,是生活中的“小透明”,是“职场牛马”。每个人都有心事与困惑,也都在很认真、很努力去寻找那些细小的生活支点——包括,在这里遇见彼此。
夜幕降临,白天的“皮”一脱,将身体浸入这片舞池——“以天为盖”的开放式舞台里,负面情绪抖尽,身体彻底热了起来,心也跟着热起来了。家乡火了,“且”来了不少。观众中,挤满了来自天南海北、专程来打卡舞团的热情游客;舞台里,“小透明”也许还是“小透明”,但每个人都是主角,都站在C位——被看见,被关注,被喝彩,被跟随。
“跳舞,并不是为了逃避,而是积极主动去面对生活。”杨鑫雨告诉记者,大家每天在一起跳舞,也许彼此之间至今都不相熟,但依然可以相互治愈。
晚上将近十点,舞池外举起的手机屏幕,连成一片星海。直播间此刻弹幕飞滚:“亮哥减多少斤了?”“马上飞过去等等我!”“这帮东北人太帅了!”“‘尔滨’人能处!”……
晚10点半左右,观众与舞团之间的“壁”早已模糊——舞池边,人们终于按捺不住,跑进舞团中央,一起跳了起来——来自天南海北的舞者,在同一个露天舞池里集体热舞,如此顺其自然,像水溶于水中……
“这其实就是我所期待的样子。”王晓红说,尽管大家素不相识,但因为一段音乐、一个笑容,一起跳舞,快乐得像一家人。
“以前觉得哈尔滨文旅就靠冰雪大世界和中央大街,现在看看,广场舞绝不逊于经典打卡地。”一名来自长沙的旅游博主一边拍视频,一边告诉记者,这是他3年来第5次来哈尔滨,每次都有不同感受。“年轻群体现在有一个旅行趋势,就是‘反精致主义’。”他说,“所有非人为的、不刻意的,越是接地气的、真实的,越是受欢迎的。这也是哈尔滨这几年如此火的一个重要原因。”
微妙的变化,发生在游客体验中。王晓红告诉记者,经常有外地游客跑过来找她聊天。之前旅游团来哈尔滨,白天看冰雪大世界,晚上吃铁锅炖,行程满满的。后来就有一些旅行团,会在傍晚时段专门把他们安排在哈西万达广场自由活动。“之前有个上海旅行团,二十多个阿姨,追着这帮孩子跳了3天,那都没跳够,说明年还来……”
哈尔滨文旅持续火爆的当下,哈西万达广场的“舞林江湖”继续出圈,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文旅新“厂牌”。“上周有对广东情侣,专门坐高铁来打卡。”王晓红记得清楚,那姑娘穿着汉服裙在旁边录了半个多小时,终于忍不住换上运动鞋跟着舞起来。“她说在抖音就总刷到我们跳舞的视频,非要来看看‘传说中能让人快乐到飞起的舞团’。”
舞团里,像“尔滨亮哥”、杭舟、白天舒……很多队员都是以舞团跳舞视频日更,活跃在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,拥有全网十几万粉丝的博主。他们告诉记者,随着“尔滨”火了,全国各地关注他们的人越来越多。原本只为了“自嗨”,他们从来没想到,会有这么多粉丝为了看喜欢的博主跳舞,专程跑来哈尔滨——白天旅游打卡,晚上准时准点儿跑到哈西万达广场,必须跟他们跳几段、合个影,“尔滨之行才圆满了”。
这片舞池的魔力,正悄然改写着越来越多人对哈尔滨的印象。当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被热爱与释放所吸引,当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加入这场夜色狂欢,鲜活与包容,正是哈尔滨最温暖、最生动的城市烟火气——“尔滨”的魅力,在“看得见的风景”与“摸得着的生活”交织的缝隙中,它等待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去发现、去拥抱,共同起舞。